對話李開復:中國已成OMO領導者,外企入華要抓住這兩點


對話李開復:中國已成OMO領導者,外企入華要抓住這兩點




“創新工場”董事長兼CEO,曾任Google、微軟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近期坐客“GGV996”播客節目,與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和投資分析師張睿對話,結合自身從業軌跡,回答了有關職業選擇、創業、OMO、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問題,比如中國當下的創業模式能否成功複製到其他國家?外企如何高效入華?



近年來,李開復多以“創業導師”的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。2009年,他從Google離職創業,創辦了一個集天使投資、創新產品和團隊的平臺——創新工場。



此前,在擔任Google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期間,李開復將Google中國的在華市場份額從16.1%提高到了31.0%。而在成為Google、微軟等科技公司的高管前,他投身學術界,在卡耐基梅隆大學擔任副教授。



職業發展:從學術界到科技行業



談及自己當初從學術界進入科技行業,李開復稱喬布斯的那句“你想賣一輩子糖水,還是跟著我們去改變世界”激發了他,做學術、寫論文是他當時的那杯“糖水”,但已經無法滿足他想要改變世界的想法了。



1990年-1996年,李開復在蘋果公司歷任語音組經理、多媒體實驗室主任、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等職位。



當問及他在此期間取得的最值得驕傲的成就時,李開復表示是1993年自己團隊開發的語音識別技術。當時的《華爾街日報》和《早安美國》等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,蘋果公司的股票還因此上升了好幾個點。但他也表示,這項技術在當時並不成熟。



1996年,李開復收到來自SGI公司的職位邀請。他曾在自傳書《世界因你不同》中描述,自己對於SGI為自己量身打造的職位很感興趣。隨後他加入SGI 擔任網際網路部門副總裁兼總經理,同時兼任Cosmo軟體公司總裁。



僅僅兩年,李開復團隊開發的網際網路伺服器創造了一年營業額達2億美元的業績。此外,該團隊還研發出 VRML 虛擬現實技術(網路3D技術 ),“現在看來,這項技術在當時有點超前了。”李開復說。



在SGI的兩年裡,他發現Wintel(微軟和英特爾)站在IT產業鏈的頂端,“蠶食”著越來越多科技公司,令它們立足艱難。“英特爾的產品和SGI質量相似但更便宜,到後來SGI的優勢僅剩下電影動畫技術,但不久英特爾也‘佔領’了該領域,”李開復說。這讓他意識到,自己必須去微軟或英特爾工作。



1998年,微軟和英特爾同時向他伸出了橄欖枝,都邀請他組建公司在中國的研究實驗室,他最終選擇入職微軟公司。



這是一個改變職業生涯的決定,過去他一直就任於以硬體為專長的科技公司,如蘋果、SGI,而微軟則是一家軟體公司。“如果我想轉型到軟體領域,那麼微軟會是我的第一個機會。”



當年,李開復創辦了微軟中國研究院(後改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),帶領研究團隊主要做新一代多媒體、新一代使用者介面和新一代資訊處理技術等方面研究。





2005年,李開復離開微軟加盟Google,負責Google中國研究院的事務。四年後,他從Google辭職開始創業,創新工場正是那時成立的。



談及這次職業轉型的原因,李開復表示,“中國移動手機端發展迅速、創業者們充滿活力,但當時天使投資還處於種子期,和美國相比差距很大。”他認為自身的技術背景能勝任這方面工作,即幫助年輕人創業。



不論是擔任IT公司高管還是現在作為“創新工場”的CEO,李開復都擁有多年的團隊帶領經驗。針對如何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的難題,他為企業的招聘者們出了點招。



首先,要招募與企業文化契合度高的人才,設定一個比較高的招聘標準,並清晰地說明員工個人的職業發展路徑。“人們更願意和同樣聰明、文化背景相似的人做同事,這樣彼此就可以相互學習。”李開復說。



其次,他提出,要先找到團隊中最重要的核心人物,之後方便吸引更多相似的人加入。



創業迭代



創立之初,“創新工場”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孵化器模型,經過8年的迭代,如今其VC的屬性越來越強。那麼現在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模式?在這個過程中,又得到了哪些教訓和啟發?



針對第一個問題,李開復表示,目前“創新工場”基本是VC模式,和投資機構 Greylock 類似,又因團隊中有工程師,所以又有點像投資機構 Google Ventures 。



目前,“創新工場”一般在企業A輪和B輪融資時進入,但它“還保留著自己的早期精神”,仍然會做些早期階段的投資交易。“我們有技術可以選中正確的未來趨勢,背後也有強大的服務團隊,在營銷公關和財務法律等方面幫助創業者們。”



另外,李開復還表示最近成立的AI研究所,今後可以提供VC交易諮詢和判斷服務。2月8日,他剛擔任北京前沿國際AI研究院的首任院長。



在摸索創新工場成長的過程中,李開復習得過一些經驗、教訓,也做出過一些調整。



他坦承,現在的“創新工場”並不完全符合自己的最初預想。那時他認為一個孕育孵化器的環境,可以幫助企業家在不擅長的領域創業。而如今他發覺,成功的企業家既實力強勁,又信心十足,他們更像是實體“孵化器”。對創業者來說,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有導師及時的指引。因此,創業指導者成為了“創新工場”轉變後的角色定位。





另外,因為中美兩國在創業競爭等方面的演化不同,相應投資和選人上會有出入。



李開復表示,美國的創業模式更傾向於輕型、小規模,投資者們都在尋找下一個扎克伯格;而在競爭激烈的中國,創業需要建立很深的“護城河”、支出鉅額的資本。因此即便“創新工場”只參與A輪B輪融資,但投資數額也很龐大。在選人方面,則更青睞在經營大公司方面更為成熟有經驗的創業者。



事實上,中國VC及網際網路領域過去15年,發展迅速且勢不可擋。這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嗎?還是說這一模式可以被複制到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市場?



李開復的回覆很肯定,“我認為中國的模式很難複製。”這一模式的出現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


首先,中國擁有數量眾多且勤勞的勞動人口、大量湧入的資本、活躍的冒險精神。



其次,中國很願意向美國學習,再加上網際網路移動時代的到來、人工智慧領域的蓬勃發展,這些條件的共同作用將創造一場完美的“科技風暴”,讓中國從製造業大國轉型為不被輕易取代的科技強國。



李開復認為,這些要素同時出現在其他國家的可能性很小。另外,發展中國家市場多以廉價勞動力為主,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,以前的人口優勢反而會變成劣勢。



在李看來,這場“科技風暴”最可能發生在中美兩國。Facebook不斷擴大其在中國子公司的業務,BAT在積極投資,很多公司在中國啟動創業專案。由此可見,中國的企業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

不過,他還說,那些市場較大且基礎設施較先進的國家仍能實現較好增長,只是想複製中國模式很難。



外企入華的“正確姿勢”



近來,很多傳統大公司的在華業務和從前比更加艱難,比如星巴克、蘋果。曾擔任Google中國區總裁的李開復,為想要開闢中國市場的外企提了幾個建議。



在他看來,當初寶潔公司獨攬中國市場的境況一去不返,如今幾乎所有的外企都在爭奪中國市場這塊“大蛋糕”。隨著中國本土公司的品牌建設日臻完善,今後外企在中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。





因此,他建議外企尋求中國當地的合作伙伴——大公司或者企業家,他們能幫助外企評估在本地開展業務的可行性。如果領域特殊,則需要和國有企業或銀行合作。



第二個建議是,如果研發的技術具有獨創性,可以申請智慧財產權,之後以知識授權的方式售賣技術。如今在中國,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,這樣一來,企業就省去了處理技術授權糾紛的麻煩。



在被問及最成功的在華美國公司時,李開復回答說是蘋果。他表示,傳統的科技公司根基牢固,市場表現仍舊良好。比如 IBM 依靠著強大的品牌和本地合作伙伴生態系統,依然“屹立不倒”;另外硬體公司英特爾的市場表現也不錯。當然這些公司都屬於基礎設施級別,技術授權相對比較容易。



OMO和人工智慧



最近,李開復在《經濟學人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OMO商業模式( Online Merged with Offline 線上線下融合的行業平臺型商業模式)現象的文章。他在文章中稱,線上和線下的界限正在模糊,中國目前在OMO領域領先於美國。



李開復很看好OMO的未來發展,尤其是中國的OMO發展潛力無限。他表示,OMO模式可以讓使用者捕捉住物理世界的一切,將其數字化並上傳,之後與線上相結合。



他以購物行為舉例,OMO模式支援顧客線下看中了某種產品,然後在網上支付,這種模式主要依靠攝像機或其他感測器完成。



目前中國有超過6億人可以進行點對點小額支付,線上支付已經滲透到零售、公共交通等許多領域。李開復認為當下人工智慧是最大的賦能者,但OMO同樣賦能強勁,帶動發展多種型別的應用。



“因此,我們投資的Mobike、直播和食品快遞等專案都很成功,是移動支付加快了這一切的發生。”李開復說,“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,現在還無法預測中美兩國誰會跑在前面;但現在OMO的領導者早已確定,那就是中國。”



再說到人工智慧,剛剛過去的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慧元年。實際上它並非一個新領域,但卻在去年全面引爆,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?



李開復認為,這要歸功於演算法的成熟、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以及大資料的可用性。首先網際網路公司需要擁有大量資料,根據資料量調整演算法,這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料,從而改進演算法,接著更好地獲得更多資料,進而更好地改進它。正是這種迭代迴圈才促成如今演算法的成熟。



欽佩的企業家、最好最壞的決定



談及自己最欽佩的企業家,李開復表示是蘋果前CEO喬布斯。他敬佩喬布斯有勇氣去做不可能的事情,並學習成為更好的領導者。雖然他也有很多問題和缺點,這些問題曾讓他被迫離開蘋果之後又重新“掌舵”,但在李開復看來,喬布斯是獨特的。



關於人生中最好的決定,李開復說了兩件事,一是和老婆結婚,二是移居中國。而問及最壞的決定,他說:“當初堅信語音識別技術能在20世紀90年代得以運用是有問題的,之後也並沒有吸取教訓,仍繼續嘗試這方面的研究。”



關於GGV996這檔節目



"GGV996"是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(Hans Tung)和投資分析師張睿(Zara Zhang)採訪中美創投領袖的英文部落格,與SupChina合作出品。本節目每兩週更新一集,在各大播客平臺均可收聽,海外使用者可在iTunes、Overcast、SoundCloud等APP裡搜尋"996",國內使用者可在36氪APP音訊頻道關注收聽《GGV996》。



GGV紀源資本是一家專注於中美兩地早中期企業的風險投資機構,作為矽谷最早投資中國企業的風險投資基金之一 , GGV投資過包括阿里巴巴、滴滴出行、去哪兒、YY、Airbnb、Square、Wish、小紅書等兩百餘家公司。如想了解更多,請關注微信公眾號(GGVCapital)或登陸官網www.ggvc.com。



責任編輯:





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What is the equation of a 3D cone with generalised tilt?

Color the edges and diagonals of a regular polygon

Relationship between determinant of matrix and determinant of adjoint?